姜伯驹:尼尔森不动点猜测的突破者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21-03-31浏览量:8824

1964年北京大学数学系一个刚满26年轻学子发表了一篇轰动世界的论文,一举突破了停滞50年的“Nielsen不动点猜测”,迅速引起国际拓扑学界的强烈关注。这位年轻成名的学界翘楚就是中科院温籍院士、著名数学家姜伯驹。

姜伯驹,祖籍温州平阳(现苍南龙港),1937年9月4日生于天津,父亲是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建者、近现代著名数学家姜立夫。早年生活颠沛流离,与父亲聚少离多,8岁前随母亲生活在沦陷区上海,尝尽“亡国奴”的辛酸泪。抗战胜利后父亲从西南联大回南京大学任教,一家人才聚在一起。少年姜伯驹聪慧好学,喜欢数学、物理和天文,在父亲的指导下广泛阅读中内外数学和科学刊物,三年时间就学完小学到初一的全部功课,16岁考上北京大学,专修数学。

姜伯驹,1957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1979至1981年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伯克利数学科学研究所作学术访问,并应邀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讲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83年被评为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198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至1992年兼任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1995至1998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

上世纪60年代,姜伯驹在江泽涵教授指导下研究不动点理论提出了迹群概念,在不动点理论中Nielsen数的计算方面作出突破性贡献,所创的方法在国际上被称为姜子群”、“姜空间1978年后运用低维拓扑学理论和方法证明了曲面自同胚的最少不动点数等于Nielsen数并以辫群为工具发现了与高维情形相反,曲面自映射的最少不动点数一般不等于Nielsen数,全面解答了已停滞50年之久的Nielsen不动点猜想。之后又开拓了Nielsen式的周期点理论,并进一步探索其与低维动力系统的联系。他撰写的《尼尔森不动点理论讲座》代表了当时不动点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被列为《当代数学丛书》第14册,1983年在美国出版, 是1980年以来我国数学家直接在国外出版的第一部专著。

姜伯驹是著名的数学家,也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他曾说过:“我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搞一些研究。”他热爱教育工作,俯首甘为人梯,70高龄仍亲自给学生上课,培养了一批数学博士,是北大亲自给学生上课、亲自给学生批改作业的“院士第一人”。1995年,姜伯驹牵头14个院校参加“面向21世纪数学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国家项目,亲自主持了北大数学科学学院的教改工作通过这个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对数学类专业的教学规范进行了调整,使我国数学课程设置能适应统计、金融、软件等社会新兴行业发展的需要。

    姜伯驹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次陈省身数学奖1次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1次、华罗庚数学奖1次,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出版专著13部,主要著作有《尼尔森不动点理论讲座》、《同调论》曾任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扫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浙江温州科技馆 COPYRIGHTS© 2018(C) WZST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12650号-1